查看原文
其他

外交官做好工作要多读书

王殊 走近外交 2023-12-06

作者:王殊

(向上滑动查看更多)

著名外交家,历任苏皖边区教育厅编审室编审,华东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教员,新华社第三野战军总分社记者,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记者,新华社国际部南亚组副组长,新华社驻巴基斯坦、几内亚、加纳、马里、古巴、联邦德国分社记者,驻联邦德国大使馆参赞、大使,《红旗杂志》总编辑,外交部副部长,驻奥地利大使兼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,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。



音频



正文


我们使馆各部门的人员增加很快,很多是年轻人,这是一个好现象。他们在国内都学过德文或英文,到国外后首先感到的是外文没有过关,工作起来很困难,来后学习外文很努力。当然,外文是做好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工具,学好外文并不容易,精通外文尤其困难。不会的或会得不多的要学会一种,会了一种的要学第二种,甚至第三种。

可是,我感到,这些同志没有完全觉察到他们还欠缺另外一个方面,例如读书太少,视野不开阔,知识面太窄,中文文字能力缺乏基本训练等,这些不足也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暴露出来。

其实,这不仅是这些年轻的同志,我们很多老的外交官也有这样的不足。我也是一样,虽然做了很多年的记者,后来又担任了大使,但越来越感到读书太少,知识贫乏,没有文采。



我要审阅使馆各部门的很多报告和材料,研究室的报告都是要看的,其他部门重要的报告也是要看的。当然,有的写得不错,也有的或多或少修改后可以通过。可是常常有相当一部分写得不好,有些是对形势的评述和工作建议不够成熟或不够全面,还要修改补充;也有些是一般化,没有什么新的观点,味同嚼蜡,或者文字太差,逻辑不通,语言陈旧,甚至套话、空话太多,要改写。

李先念同志常说:“有些报告穿靴戴帽,他上不看帽,下不看靴,只看中间。有些报告我都不堪卒读,更不必说上送外交部和其他部门了。”


我同使馆各部门主要做调研工作的同志开了几次小会,谈怎样写好报告和材料的问题。当然首先是内容,如材料充分与否、看法对不对、有没有预见、建议是否得当等,这是第一位的。

可是,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字表达能力,不能把你怎么想到的、怎么判断的,完整确切地表达出来,也是没有用的。因此要讲究和提高文字的确切性和生动性,使人读起来感到生动活泼,言简意赅,一口气读完后就能了解你是怎样想的、为什么这样想,从而考虑和判断你的想法对不对、有无可取之处。中文和外文是互为因果、相辅相成的。连一篇通顺的中文都写不好,就很难真正学好外文。很多老外交官的回忆录里都谈到了这样的经验。

写好外交报告和材料,要学习和锻炼的方面很多,有工作上的、思想上的、方法上的、文字上的等等,而最深层的是要多读书。别的不说,从建国开始,在外交外事工作中,做得比较好的,成绩比较大的,都是读书比较多的、知识比较丰富的,当然也是敢于思考并且能提出新问题的。


周恩来总理在阅读

读书多,可以开阔人的心胸视野,扩大人的知识基础,提高人的政治敏感性,丰富人的思维能力,从而探知事物的风云变化,提出我们在工作中常说的“高招”。

读书也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,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,提高我们的文字修养,增长我们遣词造句的能力,使我们的报告和讲话有更多的可读性和可信性。当然这是很高的要求,不是很快可以实现的,但我们要为此而努力。

外国重要的典籍是世界共同的精神财富,我们也要多读一些,多欣赏一些,从而可以增长知识,开阔眼界,增进对古今中外的了解。

固然,我们工作很忙,时间不多,但只要有心,在桌上、椅边、床头等地方,多放几本书,办公之余,休息之时,睡觉之前,抽空看几页,读几篇,持之以恒,积以时日,就会感到在思想上和文字上逐步提高,令人豁然开朗,达到深入领悟、融会贯通的境地。


— END —


文字 | 《五洲风云纪》王殊    图片 | 网络

编辑 | 走近外交 霖霖





推荐阅读 /


外交官生涯的另一个侧面

见证香港回归谈判的两件国礼

喜庆时刻的惊险


关注我们 /



“走近外交”订阅号

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



“吴建民公益基金会”服务号

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